近日,市政府发布《青岛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根据总体目标,到2020年,城乡居民健康素质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60%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50%以上。岛城将建设大沽河流域运动圈、环胶州湾休闲体育生活圈、古镇口健身圈、鳌山卫蓝色硅谷健身圈;发挥海岸线资源优势,打造国家级全民健身精品工程“中国青岛黄金海岸体育旅游休闲带”,形成健身休闲运动场地“四圈一带”总体格局。
打造“风雨无阻”活动场地
在实现城区健身设施“8分钟健身圈”、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高转变,打造“风雨无阻”健身活动场地。
区(市)全部建有“三个一”工程(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体育公园或健身广场),镇(街道)普遍建有“两个一”工程(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灯光篮球场、一个多功能运动场),村(居)建成一个多功能文体广场,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以上。
建设大沽河流域运动圈、环胶州湾休闲体育生活圈、古镇口健身圈、鳌山卫蓝色硅谷健身圈。
发挥海岸线资源优势,打造国家级全民健身精品工程“中国青岛黄金海岸体育旅游休闲带”,形成健身休闲运动场地“四圈一带”总体格局。
加快市民健身中心、水上运动中心、射击运动中心、国家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网球中心等工程建设。
以崂山、珠山、大泽山、莱西湖等休闲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体育休闲精品旅游线路和高品质体育旅游赛事。
建成1万处体育健身设施
在新建居住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严格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室外人均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建设社区体育健身设施。
支持有条件的公园、广场、公共绿地及空置场地,统筹推进多功能公共运动场项目建设。
充分利用山、海、河、湖、林等自然资源,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及健身绿道、登山步道等户外运动设施;利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空旷区域建设休闲健身场地;利用旧厂房、旧仓库、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和空闲地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健身场地设施。
到2020年,建成1万处体育健身设施,构建多层次、具有主题特色的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网络。
健全公益性开放评估体系,探索建立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机制。
新建学校和有条件的学校应对体育场馆区域进行物理隔离改造,在教学活动之外的时间向社会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