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很久没去“水立方”了,记者建议你抽时间去走一走,看一看。你或者以参观者的身份进入,或者以休闲者的身份进入,或者以健身者的身份进入,无论哪种身份,记者相信,你绝对会不虚此行。
记者最近以“挑剔者”的身份进入。让记者没想到的是,场馆内是如此地热闹非凡,生机勃勃。看见这些,诸如“亏损的水立方”、“后奥运的大包袱”的担心,就会一扫而光了。
不一样的“水立方”
现在的“水立方”,绝不仅仅是一个体育场馆的概念,也不是一个游泳和比赛的概念。据北京国家游泳中心(通称“水立方”)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奇勇介绍,现在在“水立方”的总收入中,国际和全国性的赛事的收入只占很少一部分。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水立方”以它的神秘,吸引了全世界的参观者。那时候,“水立方”的收入70%来自旅游收入。在这股热潮过后,经过了9个月的场馆改造,当它以新的面貌出现的时候,已经是一个“脱胎换骨”的“水立方”,是一个融体育、文化、商业、公益功能为一体的“水立方”。
于是,“嬉水乐园”出现了,“英伦风情”出现了,“寻根之旅——相约北京”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出现了,“水立方杯”海外华裔青少年中文歌曲大赛晚会出现了,“侨商北京洽谈会”出现了。简单地说,你不但可以在这里游泳、戏水,可以在这里看电影、看展览,还可以喝咖啡、逛街。
如今,走进“水立方”,你可以看见“嬉水乐园”和“英伦风情”街人头攒动,激情四射,人们在这里尽情享受“水”带来的温情、快乐以及风情。
在这些“出现了”的背后,是“水立方”的华丽转身,是“水立方”的新生。
“水立方”的“根”
“如何维护‘水立方’的正常运转,如何让‘水立方’健康地成长,如何让这个标志性建筑屹立不倒,这是我们这些管理者、我们的管理团队经常要思考的问题。”杨奇勇说,“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知道‘水立方’的根在哪里。犹如一棵树,有根,才能有繁茂的枝桠。”
他们认为,“水立方”的根有三条:全民场馆的根,捐资共建的根,公益的根。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北京市唯一由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捐资共建的奥运场馆,共收到来自107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多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的捐款,捐赠资金达9.4亿元人民币,凝聚着广大海外同胞浓浓的赤子心。从这条出发,管理者的目的就是要着力将“水立方”打造成华侨华人活动基地。
事实上,中国侨务系统以及北京侨务系统在这里举办了一系列以“华裔”、“侨胞”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如中国侨联春节期间举办的“祖国惦念你——2012海外侨胞大型公益晚会”,8月8日晚举办的2012年“水立方杯”海外华裔青少年中文歌曲大赛颁奖晚会等。这些涉侨的文艺演出、书画展览、商贸洽谈、体育活动,团结联络了更多的华侨华人以及港澳台同胞。
杨奇勇说:“基于这条根,‘水立方’不以赢利为目的,以服务社会、服务北京、服务公众为出发点,更强调它的公益性质。”如“水立方”专门设有公益展室,讲述中国游泳军团在北京奥运会的辉煌战绩,还为环保科技类的活动、关爱儿童和弱势群体类活动提供场地以及服务支持等。
传扬捐资共建精神
“水立方”去年全年接待游客208万人次,举行体育赛事和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68项151场,其中公益主题活动26场。杨奇勇说:“但要维护‘水立方’的正常运转,还是有个收支平衡的问题。”他说,“水立方”的运营成本为每年近1亿元人民币,包括运营成本和折旧、维修基金;去年的总收入为1亿多元,略有盈余。
“水立方”侨务工作联络组常务副组长李光耀说,这样的成绩,受到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关注。罗格称赞“水立方”是设施最完善、开放程度最高、运营效果最好的奥运场馆,场馆取得经营现金流平衡,还实现了盈亏平衡。
盈利来自哪里?杨奇勇说,现在,“水立方”的旅游只占1/3,其余来自商业开发。商业运营面积达到76%。可以说,“水立方”的商业运营从早9时到晚9时都在进行,是大众需要的,为大众服务的。
据悉,北京市国资公司确定的“水立方”经营理念是“社会效益为首,经济效益为本”。即在保证收支平衡的前提下,尽可能多为公众服务,把全民场馆、公益场馆的品牌立起来,把捐资共建的精神传出去。
杨奇勇表示,奥运场馆运营是个世界新难题,“水立方”借助北京奥运巨大的影响力,用企业化、市场化的方式运营,做了大量努力。他说:“我们力争在运营内容上、运营模式上有所突破,让公众更好地享受这份宝贵的奥运遗产。”
相关阅读:
水立方入不敷出:年亏损1100多万元
水立方“断炊”和全国各地场馆过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