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我市各大健身场所,洁白、飞扬的羽毛球已成为市民们的最爱。记者从市羽毛球协会获悉,目前我市常年参加羽毛球健身锻炼的市民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羽毛球已经成为民间健身的第一大运动项目。
老少皆宜、门槛很低
45岁的潘毅是大田湾羽毛球馆的常客,记者见到他时,一身红色运动衣已因运动而湿透。
他说,自己是3年多前迷上羽毛球的,天天都要与朋友来打一会儿。自打羽毛球后,他就把以前容易失眠、感冒的毛病甩掉了。
在江北区花卉园,67岁的李云琴每天都会带着5岁半的孙女在室外羽毛球场打球。她说,之所以把羽毛球作为健身首选,是因为“不需要花什么钱,也不需要什么技术,随便挥两下就行”。
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张小波说,羽毛球运动的火爆反映的是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对自身健康和体育锻炼的更多需求。相对而言,羽毛球对健身者的技术水平、经济实力要求不高,入门几乎没有门槛,所以能迅速普及。
市羽毛球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杜忠勇说:“我10多岁就喜欢上了羽毛球,看着它从‘小众’到‘大众’。羽毛球的确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它的对抗强度可大可小,锻炼时间可长可短,开支可大可小,打球场地的要求可有可无,所以大家对它高度认可并积极参与。”
2013年,我市相继举办了“羽林争霸”业余羽毛球赛、全民健身运动会羽毛球比赛、“李雪芮杯”业余羽毛球精英赛、“爱羽仕杯”羽毛球比赛等10余项羽毛球赛事,每次报名情况都格外火爆,参与人数达到了上万人次。
场馆紧缺、一场难求
羽毛球火爆,却带来了新问题:场馆紧缺。
据统计,我市主城区目前较正规的羽毛球场地约1000片。与10余万人的爱好者数量相比,相当于每100多人拥有一片场地,显然供不应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主城区的各大羽毛球场馆,不少人为了打球要经常排队或者提前几天预约,尤其是周末,想找块场地十分困难。
我市的羽毛球馆不仅数量不够,质量和配套服务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杜忠勇说,目前我市很多场馆并不完全符合标准,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比如,标准的羽毛球墙壁必须是墨绿色,灯光必须安放在场馆的侧上方,以免刺激打球者的眼睛,但“目前重庆的很多场馆都不能达到这个要求。”
相关新闻:
雾霾笼罩显体育运动场馆不足 中考家长最担忧
河南郑州公共健身场所数量不足存在安全隐患
巴黎建新型运动场馆 缓解场地不足
李伟听:"错时利用体育场馆"或可缓解资源不足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