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没有人能够比我们更了解一座场馆。场馆行业与体育场馆的关系永远不可分割。从它的前期规划到选材、建设,场馆中的每一寸都会掺入建设者的汗水和期望。这是一块我们永远不能拥有,但却与其息息相关的地方。 2008年开始,随着奥运热火在中国大地上的点燃,体育热潮带动了体育场馆建设的发展。经过5年的发展,全国各个省份的大型体育场馆接连拔地而起。另一方面,自2010年开始,不断见诸报端的新闻开始集中于体育场馆的合理利用和开放中来。 全民健身开始成为体育发展的新风向,但随之而来的矛盾又直指体育场馆。老百姓会问:这些场馆究竟是给谁用的?为什么我们不能用? 无论是维护成本过高、安全问题、缺乏管理,还是产权归属,任何理由在老百姓对体育场馆使用的渴望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全民健身、全民参与,体育与健身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明朗,但同时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趋于模糊。 闲置场馆如何合理利用起来?赛事不可能全天候入住,引入文艺表演和展会的尝试对于体育场草皮来说更像是在饮鸩止渴。没有了使用者的体育场,即使将它称之为缺少灵魂的工艺品也不足为怪。而这件工艺品正是出自我们的场馆建设行业。 在中国田径协会的官网上我们看到,2014年,仅马拉松在全国范围内就达到了53场。而在2013年,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北京马拉松、广州马拉松等赛事的报名参与人数趋于火爆。全民对体育健身的参与热潮可见一斑。 那么,场馆行业在单纯进行建设的同时,是不是应该从一开始就将未来的场馆运营和使用加以考虑?在2013年由场馆资源网举办的两届场馆运营论坛中,有关专家数次提出在场馆设计伊始考虑运营因素。另一方面,业内不少企业开始涉足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的场馆建设中来。同时,行业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赛事运营等方面的内容。 场馆的未来在使用,没有使用者的体育场馆是一座缺乏灵魂的观赏器。轰轰烈烈的建成,再悄无声息的消亡,这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对行业的一种犯罪。让体育行业发展起来,让我们的作品更有生气,这是需要更多人投入其中的宏大工程。
相关新闻:
取消体育建设工程资质?住建部征求意见引关注
2013中田协场地建设行业发展研讨会专题
2013华东区体育场馆建设运营交流会分论坛开幕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