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承办第23届省运会,山东省济宁市启动了27个体育场馆的新建和升级改造,其中光新建场馆就达22座。省运之后,这些场馆何去何从?对此,济宁市未雨绸缪,通过托管专业集团、成立主管单位等方式,来解决赛后场馆运营这一普遍难题。
2013年7月18日,济宁市政府与来自广州的珠江实业集团公司签约,将济宁奥体中心的管理运营权托管给了该公司。目前,珠江实业已经在济宁成立了济宁珠江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除了奥体中心,高新区综合体育中心和兖州区新体育中心也都由该公司运营。
济宁珠江总经理张朝辉介绍,从去年开始,公司已经筹划省运会后的运营工作,并且安排专业工程人员参与到场馆的建设过程当中,及时进行一些调整。
以高新区综合体育中心为例,该中心由展览馆和体育馆两部分组成,设计之初两者被完全隔开。济宁珠江进驻后,认为无论是办展览还是比赛,两个馆互通将获得更大的空间,于是两馆就被打通,“粗略估算两个馆加起来能达到6000多平米,如果馆内要办展览,体育馆这部分也能用上。”
与此同时,济宁珠江的工程人员又为体育中心安装了重载电梯。张朝辉说:“赛事过后,体育中心一旦办车展,有了重载电梯,就可以把汽车运上二层。”
记者了解到,为了服务好省运会,济宁奥体中心的托管工作以“2 5”的模式运作,赛前两年济宁珠江负责保障省运会赛事,不进行赛事经营,省运会结束后的五年,将负责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以及商业性体育活动的运营等。
张朝辉告诉记者,济宁奥体中心位于太白湖新区,较为偏僻,省运之后如何聚拢人气成了当务之急。济宁珠江构想把大型的文化演出、体育赛事、会展活动引入济宁,同时在奥体中心引入更先进的场馆运营模式。他举例说,像深圳的体育中心,就实现了“吃、喝、玩、乐、购”一体化的结构,形成了城市综合体,做到以周边成熟的商业体系来弥补场馆运营所带来的亏损,“这可以说是场馆运营最理想的状态。”
遍布济宁各个县市区的省运场馆,在研究做好省运会后的运营工作的同时,如何服务百姓、带动全民健身也被提上了议程。济宁市体育局副局长班建新告诉记者,“所有的场馆都具备全民健身功能,从而引导市民能够按照科学合理的健身方式来锻炼身体。”
记者走访了解到,济宁各地的体育馆都配套了大量的健身器材和公共体育场地。位于嘉祥新城区的嘉祥体育馆虽然只承办省运会高校组排球和青少年组羽毛球比赛,但其南面配套的6块篮球场、1块足球场、3块门球场以及大量的健身器材将这里组成了大型的、全面的健身中心。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