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开始,珠海众多校园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但不少市民最近却发现这扇门正悄然关上,很多学校体育场馆外再次贴上“校外人员不得入内”的告示,这扇门一“开”一“合”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4月9日《珠江晚报》报道)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这本来是一件益国益民的大好事,可为何在坚持了长达6年之后,很多学校已由当初的热情洋溢,变成现在的心灰意冷,悄然关上了对外开放的大门?
其实,个中缘由已是不言而喻。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必然会带来安全、管理、经费(包括物耗)等一系列问题,时间越久,积压的矛盾就越多。诸如校园安全无保障、场馆维护经费无着落、教学秩序难保证等等,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就足以将学校弄得焦头烂额、疲于应付。这种情况下,学校除了关门谢客之外,恐怕再也难有更好的选择。毕竟,开放体育场馆目前还只是一种社会责任担当,并不是学校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
要让马儿跑,就得让马儿吃得到草。由于社会体育场所严重匮乏,市民对学校开放体育场馆抱有越来越强烈的愿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在学校感到难以为继时,政府应该有所作为,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将学校体育场馆纳入到全民健身发展规划中来,实现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和学校行为相结合,适当划拨部分经费给学校,用于学校场馆设施设备的管养维护,以及保安、保洁等管理成本的开支,并为学校教学区与体育区的分离积极创造条件。负担轻了,压力小了,条件改善了,学校才能有做好开放工作的积极性。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