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比起密闭的健身房来说,在清晨或晚上进行户外运动成为人们的最佳选择。而校园因其环境幽雅、健身设施齐备正成为许多城市居民户外运动的最佳场地。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确定将逐步在全国推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政策,并将北京、上海、长春等7个城市定为首批开放试点城市。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这一政策,有人欢喜有人忧。
市民乐见,学生不满
将学校的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变学校的体育资源为全社会的公共资源,对大部分市民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在已经处于开放状态的太原师范学院校园里记者看到,虽然现在大学已放暑假,但每天下午4点钟左右,进出校园的人络绎不绝,学校的篮球场和乒乓球台前已很难找到空地。
正在锻炼的柴女士告诉记者,她是附近的居民,来这锻炼已有一年多了,“每天晚上这里可热闹了,有跑步的,踢球的,还有全家老小晚饭后出来散步的。”柴女士笑着说。
但是,对学校的开放状态,许多学生与学校的管理者表现出不满情绪。
“我真怀疑我们是否是在校园!”在杭州某高校读书的大三学生小夏说,“下课想去打打乒乓球,但每次去球台都被人占了,仔细看看绝大多数并不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
“社会上的人随便进出,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一方面,给学校的安全带来很大隐患,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很多实际难题,比如塑胶跑道是花了几十万元铺成的,最怕烟头烧和硬底皮鞋踩。如果随便让人进入,学校就得为一些不文明市民的破坏行为付出代价。”采访中,太原师范学院一位老师如此说。
“落实起来非常难”
“如果大家都去学校跑步,学生怎么上课啊?”“学校的治安谁来保证?”“损坏了设施,谁来赔啊?”学校体育场馆成为免费蛋糕,许多人表示担忧。
“将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件好事,但落实起来非常难,许多学校都表示反对,”山西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副处长吴彬文说,“目前主要存在安全、管理、经费三大问题。”
吴彬文认为,开放学校体育场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借鉴各地经验,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细化制度,逐步推开。
太原市唐宁律师事务所主任艾宁认为,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只是解决全民健身运动场所不足问题的“救急之举”,还得从做好城市规划这个根本做起。对此,“应该立法,尽快对体育设施建设进行整体规划,把体育运动用地事先划定下来,开发到哪里,那里的体育设施必须同步建设,改变城市建设规划与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脱节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