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巢”的设计师们在精心编织着“鸟巢”

希腊大理石体育场见证了现代奥运的诞生
现代奥运会从大理石体育场起步
按照顾拜旦的设想,第一届现代奥运会最好在古代奥运会的旧址举办,但古奥运会旧址1881年才由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现场只有断壁残垣,因此改为翻修雅典大理石体育场作为主会场。
该体育场原名为帕纳辛纳科体育场,已有2300多年历史,是古代泛雅典奥运会的比赛场地。1895年,建筑师根据考古发掘进行设计,体育场平面沿用古希腊晚期的U形,内场狭长,跑道全长333.33米。由于转弯半径很小,因此首届奥运会未设200米项目。看台依雅托斯山山势排列,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包裹,可容纳7万名观众。整座体育场没有任何装饰,显得圣洁而高贵。不过,由于工期较紧,1896年4月6日首届奥运会开幕时,只有看台的前5排铺上了大理石,其余为木质,直到1906年全部工程才完工。
如今,大理石体育场已成为希腊著名的景点,也是国际奥委会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课堂。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希腊体育和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帕纳辛纳科体育场进行了升级改造,成为射箭比赛场地和马拉松比赛的终点。
白城体育场办起“首次现代化奥运会”
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原定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但由于维苏威火山爆发等原因,意大利面临财政危机,难以如期承办。1906年英国伦敦“临危受命”接过这项重任。伦敦奥运会组委会在一个博览会的资助下,投资44000英镑,仅用10个月就在伦敦西区一个丛林地带修建了一座可容纳6800多名观众的大型综合竞技体育场???白城体育场。这是第一座钢筋结构的体育场,为现代体育场树立了范例,顾拜旦称:“伦敦举行的是首次现代奥运会。”
白城体育场内场中央是足球场,围以周长536.45米的煤渣跑道,再外圈铺设666米长的自行车比赛专用的水泥赛道,场地内安置了跳高、跳远用的沙坑。此外体育场内还专门修建了100米长、15米宽的游泳池,结束了游泳比赛在海湾、河流及人工湖中进行的历史。
安特卫普首次采用400米跑道
现代奥运会起步阶段,比赛缺乏统一的技术规则,因而前几届奥运会主体育场的跑道一直没有统一的规格。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5个月,国际奥委会将1920年第七届奥运会主办权授予仍在医治战争创伤的比利时安特卫普。考虑到实际困难,顾拜旦只能让这届奥运会一切从简。但是比利时人在短短一年时间,让人难以置信地在战争废墟上完成了筹备工作。安特卫普建筑师德?博蒂涅和索曼设计了奥运会主体育场,首次使用了周长400米的跑道。
安特卫普奥运会之后,除1924年巴黎奥运会主体育场跑道周长为500米,其余各届奥运会跑道均为400米,而且自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起,塑胶跑道取代了煤渣跑道。
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树起战争纪念碑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主体育场???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位于柏林奥运区的中心,是典型的纳粹时期建筑。为兴建一个高水平的奥林匹克运动场,组委会在德国全境进行设计招标,最终建筑师维纳尔?马赫的方案中标。这座能容纳10万观众的露天体育场于1936年建成,其建筑的一大特色是椭圆看台的一个出口正对马拉松大门,一直延伸到五月广场。主体育场周边还新建了带跳水设备的标准泳池、赛马场、曲棍球场和一座高大的钟楼。马赫的设计在这届奥运会的艺术比赛中夺得建筑艺术金牌。
第二次世界大战,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难逃厄运,场边的钟楼被炸塌,刻有“我呼唤世界青年”字样的两米多高的大钟布满弹痕。二战后,奥林匹克体育场得到重建。人们还为柏林奥运大钟建起了一座纪念碑,上刻“纪念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遇难的运动员”。
为迎接足球世界杯,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于1974年被改建,上层看台增设了顶棚。2000年至2004年,这里再次进行整体现代化改造,体育场的前方增设一根高达18米的信息柱,向观众展示这座体育场经历的历史风云。目前,这座体育场还是德甲柏林赫塔队的主场。
顾拜旦复兴奥运会,把古希腊的盛典变成了全世界的节日,奥运建筑作为奥林匹克都市对这一节日的献礼,既是奥林匹克精神与民族文化结合的产物,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的载体,成为奥林匹克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距离2008年奥运会还有不到800天时间,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主会场???中国国家体育场已经现出“鸟巢”雏形,初显“戏剧般的震撼效果”,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师事务所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及英国ARUP工程顾问组成的设计联合体,3年前的神来之笔即将成为现实。毫无疑问,当这件作品真正成为一座建筑时,设计者们希望它能被大众接受和喜爱,但是“鸟巢”的设计主持人、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却表示,希望人们进入体育场后能忘掉“鸟巢”的建筑结构,专注于赛场,因为“鸟巢”是为体育赛事服务的,而不是表现自身。
李兴钢:“鸟巢”返璞归真
奥运对话
“鸟巢”原名叫“B11”
从国家体育场设计方案全球竞标评选结果向社会公布开始,“鸟巢”就成了现在这个实施方案的代名词,不过这并非设计者起的名字,而在评审过程中它叫“B11”号方案。李兴钢说:“我们没有给它起名字,只是在提交方案的说明文本中用过‘鸟巢’,来描述该方案结构编织的特点,以便让人们更形象地理解。后来几乎所有的媒体报道用的都是这个名字,但是到底是谁最先从我们的文本中把‘鸟巢’给单独摘出来的已经无从考证。不过,这个昵称倒也贴切。”
“鸟巢”的独特的格栅结构看上去确实像一个缠结着树枝的鸟巢,加上灯光效果后它甚至像一个生命体轻盈地悬浮在大地上。设计者是不是从鸟类建筑师那里汲取的灵感?北京城里的喜鹊窝的建筑材料一半都是钢?,设计者有没有研究过真正的鸟巢?李兴钢笑答:“鸟儿用钢材筑巢确实是个有趣的现象,但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没有研究鸟巢。”
“鸟巢”经过修改还是“鸟巢”
为什么会设计成“鸟巢”的样子?李兴钢说,“鸟巢”是从表达体育场的本原状态出发,通过理性分析,逐步得到的艺术性的结果。首先这是个竞技场,主要功能是比赛和观看比赛,赛场和看台是最主要的因素。赛场是南北向的椭圆形,考虑到观众视线的均衡,看台设计为东西高南北低、连续起伏的碗形。之后,设计者把遮蔽看台的屋顶罩棚和围合看台背后观众集散厅等功能区域的立面连续起来形成一个外罩,构成一个完整的体育场,而这个外罩顺应了碗形看台的形状,也是东西高南北低、连续起伏的三维外形。再之后,设计联合体的建筑师为外罩设计出把推拉式可开启屋顶平行轨道梁巧妙地“隐藏”起来的编织式钢结构,得到结构即外观的完美答案,这就是后来大家看到的“鸟巢”。
后来为贯彻奥运“瘦身”缩减工程预算,国家体育场设计方案经历了较大修改,去掉可开启屋顶,扩大顶棚开口。建筑师和工程师们重新精心编织体育场结构,完整保留了原设计的特点与精华,李兴钢说:“它仍然还是‘鸟巢’。”
“鸟巢”概念创新奠定胜局
回想起2003年初在瑞士巴塞尔工作的日子,李兴钢说:“概念方案确定以后,赫尔佐格先生问:‘兴钢,能赢吗?’我当时就觉得非常有希望,但话不想说太满,可是刚回答yes,后面的话还没说出来,赫尔佐格就兴奋地打断了我……联合设计的一大半时间我们都在不断地开会讨论,这个方案形成的理由非常充分,并富有创新性,我们都很有信心。”2003年3月18日,李兴钢把方案设计成果送到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后,自然而然地绕着其他参赛方案看了一圈,没有看到与“鸟巢”类型相似的方案,这让李兴钢非常兴奋,感觉中标的可能性更大了。经过专家评审和公众投票,4月17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正式发文,确定“鸟巢”为国家体育场实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