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太阳刚探出个头,位于市区新华北路与胜利西路交界处的胜利公园,就开始慢慢“热闹”起来。绿荫道上一如往常,迎来了一拨拨前来晨练的市民。练太极、跑步、打羽毛球、遛鸟……人们用最习惯的方式唤醒了沉睡一夜的城市公园。 30多年前,同样是这个地方,也是极“热闹”的。1986年,“漳州建州1300周年庆祝大会”喜庆开场,欢歌热舞、人声鼎沸。而那时,这里还是当时漳州唯一的体育场。市民习惯称呼它为“马肚底”。 “马肚底”最早是一个马场。清朝康熙年间,这里仅是漳州府旧城东北角的一个偏僻荒郊。因地方官府有养马驯马的传统,此处便被开辟为马场。但马道并非开阔平坦,马总是无法飞奔,于是,马场便被戏称为“马道底”,意思是马跑到这儿就见底、跑不了了。清朝末年,马场废弃。“马道底”成为民间的活动聚集场所,久而久之,渐有了人气。“马道底”在百姓的口中,也逐步演变成闽南话版的“马肚底”。 不过,至于到底是“马道底”还是“马肚底”,人们终究没有较真地去追究。“马肚底”这个亲切顺口的称呼,漳州人一叫就是几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肚底”改建成“人民体育场”。20世纪80、90年代,作为漳州市区唯一的体育场,“马肚底”举行过很多大型的盛会、表演、体育盛事、展销会、学校活动等。对于那个年代的青少年儿童来说,“马肚底”就是运动会上的成绩单,是涂着浓妆时跳的集体舞,也是跟大人们凑热闹时的兴奋;对于青年男女来说,可以唱露天卡拉OK、吃刨冰和跳舞的“马肚底”,则储存着他们热烈澎湃的心情。 直至2001年改造成公园后正式谢幕,很长一段时间,“马肚底”都是漳州人聚会的代名词。 跨越新世纪,漳州发展的脚步一刻不停歇。告别当年那个承载着市民多样需求的旧体育场,如今,漳州体育场馆的建设发展早已“枝繁叶茂”,全民健身的氛围日渐浓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运动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夯实硬件是倡导全民健身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漳州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积极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许多体育场馆,特别是为承办2014年第十五届省运会,全市新建了漳州体育场、游泳跳水馆、网球馆、重竞技馆和老年人体育中心等5个大型场馆,改建扩建了23个中小型场馆。 如何让这些“高大上”的体育场馆得到充分运用?漳州积极承办各类各级高水平体育赛事,如第一届全国青运会(部分项目)、全国少年体操分区赛等大赛,宣传、提升了漳州形象。与此同时,以训练、健身、演出、展会等形式,充分发挥体育场馆作用,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截至目前,我市公共体育场馆基本实现免费或低收费对群众开放。市级大型场馆全部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为市民提供丰富、优质的公共体育健身服务。 不止在体育场馆里,即便是在家门口的广场、社区,也能见到各类体育健身场地和器材,甚至在农村大多行政村也都建起了健身广场,配备了体育健身设施。 2016年以来,漳州投入新建了1241个公共体育设施。其中市级已建成1个体育场、1个体育馆、1个游泳馆、1个体育公园;县(市、区)已建成综合体育馆8个、体育场9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12个、游泳池(馆)46个、体育公园和健身步道(登山道)等体育设施共132个;乡镇(街道)已建成全民健身活动中心72个、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89个、田径场16个、多功能运动场87个、健身广场390个等;行政村(社区)已建成公共体育设施3905个,基本建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体育设施体系。目前,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3平方米以上。换句话说,居民走出家门后,无论向哪个方向,不出15分钟,几乎都能找到健身的场所。 越来越健全的设施,激发了市民的体育热情。而过硬的生态环境,激活了整座城市的体育细胞,让“15分钟体育健身生活圈”更有底气。近年来,漳州加强“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富美漳州”建设,推进沿海防护林、城市森林、郊野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文化生态走廊等“六大工程”。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也逐步融入其发展格局,将生态、趣味、愉悦、运动深度融合,丰富全民健身的内涵。 岁月更迭,从昔日的“单一”到今天的“多样”,漳州体育场馆的变化从量变走向质变。如今,全民健身的概念早已从各类计划表中“跃然而起”。在体育场馆、在学校操场、在小区、在公园、在广场……“动起来”,成为越来越多漳州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