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凝春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商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工体商圈是围绕北京工人体育场而形成的商圈。工体商圈的繁荣,恰如筑巢引凤,由体育场馆建设引起相关产业的集聚,带来旺盛的商气和人气。
首先,由体育场馆建设必将关联产生体育主题的餐饮和酒吧文化消费。现代体育是充满激情的运动,而激情需要宣泄,也需要共享。对于广大体育迷来说,欣赏一场激动人心的比赛,或庆祝一场比赛的胜利,没有足够的酒,没有一个让激情飞扬的地方是不可想象的。据统计,2006年德国柏林世界杯期间,仅前往德国的英格兰球迷在世界杯球场内就消费掉450万品脱啤酒(1品脱约0.57升),其国内一天消费啤酒达3800万品脱。因此,餐饮和酒吧是聚集在体育场馆周边的最紧密型的商业元素。随着体育热的不断升温,工体周边的餐饮和酒吧也可视为体育迷们的一种特殊体育消费。
其次,体育场馆与娱乐业共生、集聚。作为城市中设施良好的公共开放设施,体育场馆搭载娱乐功能是天作之合。我们知道,著名的香港红馆在香港的娱乐造星运动中功不可没,它守护并创造了一代代歌迷和歌手的梦想。1992年七八月间徐小凤在红馆连续举行43场个人演唱会,曾被列入当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06年度红馆的使用率更是高达99%,场地需提前一年预约。而红馆的本来身份??香港体育馆似乎已被许多人忽视了。北京工人体育馆在北京娱乐圈中也是一面旗帜,巨星云集、万众欢腾的场面曾多少次点亮京城的夜空。
由体育而娱乐,由体育场馆到演唱会场,从体育明星到音乐明星,由演唱会到众多迪厅,本是合理的逻辑。
正如著名美国学者波特所言,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发展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只要符合产业发展的逻辑,只要存在合理的需求,通过产业集聚,必将带来大量企业(店铺)、人员的聚集,而聚集不仅塑造了环境,也产生新的需求,产生新的集聚,地理价值由此得以不断放大。工体商圈的发展正是如此。当然,北京城市的快速发展,市民文体需求的不断增长是工体商圈成长的内因。
2008年奥运会将给北京留下一批新的体育场馆,根据工体商圈的成长规律,我们是不是有理由期待新的更大的奥运商圈的诞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