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末,由我国政府主办、云南省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绩。这届世博会创下了8项基尼斯“世界之最”(包括在历届同类博览会中建园面积最大、筹建时间最短、汇集植物品种和数量最多、建设园林园艺展园最多等)。重要的是实现了两项首创:一是首创了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世博会并获得圆满成功(此前十三届A1级世界园艺博览会都是在发达国家中心城市举办)的记录;二是首创了在世博会闭幕后把会址、场馆和配套设施整体保留并转入企业化运作和持续发展(此前在发达国家举办的历届世博会,其会址和场馆基本上都是一次性投资,一次性使用,会后大多数拆除,至多作为遗址保留)的记录。而更重要的是熔铸了“爱国爱乡,知难而上,团结奋斗,争创一流,敢为人先”的世博精神。
从’99世博会,到永久世博园
中国’99昆明世博会成功举办后,更多的人在关心:为了适应特殊需要而采取特殊手段建成的世博园,完成了特定使命后,今后怎么发展?还能不能经营下去?这个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都很关心,全国各地的同仁也都非常关心。当时我国的领导人来参加世博会开幕仪式的时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要求,希望我们把世博园建成世界名园,同时要建成三个基地,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基地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展示基地,称之为“一名园三基地”。云南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改革体制、转换机制,把世博集团建设成为云南旅游业龙头骨干企业。
按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精神和各方专家意见,我们从世博园的现状出发,为了理清世博园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国内和省内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世博园可持续发展与管理创新》的课题研究,同时,前往美国访问了多家世界著名的主题公园和专门设计主题公园的研究机构,并邀请了国外设计主题公园的HHCP国际设计公司和ITEC项目策划公司做后续发展规划。根据研究成果,我们明确了后续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一个理念:“’99世博会,永久世博园”;我们推行两项措施:即“对内抓建设重管理,对外抓营销树形象”;同时我们又注重三个结合:即“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观赏与参与相结合,好看与好玩相结合”;实现了四个转变:即“由会议展览型向旅游经营型转变,由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粗放式维持经营型向集约式高效益经营型转变”;围绕贯彻一个指导思想:就是“以游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效益为目标”。
经过持续不断的开拓创新,世博园股份公司改制后连续六年盈利,并于2006年8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的市值已达20多亿元,远远超过了建设世博园的资金投入,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大幅增值。世博园在改制创新,增收节支方面也做了积极的探索。世博会期间世博园有2千多名员工,世博会以后现在真正由世博园发工资的员工才380多人,我们是怎么进行人力资源整合的呢?我们不是采取下岗,而是开辟新市场的分流。如环卫队,过去员工差不多有300人,每年的费用在500万以上,我们经过核算以后,从环卫队的清扫面积到旅游厕所的坑位以及到场馆的墙面、玻璃和地面的清洁全面核算只能给160万元,过去这种机制是不要白不要。我们为环卫队注册成立了一个世博物业清洁公司,要求他们不要仅仅把眼光放在园内的保洁,而要向市场要事做,去要钱,这样一来,我们的环卫队变成了物业清洁公司以后,他们把国贸中心的清洁承包下来,把东方玫瑰园的物业管理拿下来,省委住宅小区、商业超市的物业清洁工作也竞争到了,甚至我们旁边14个垃圾中转站都承接下来,我们原来500多万的任务160万就干下来了,现在他们的效益比过去还要好。
我们的园艺公司也采取这个做法,我们和香港阳光公司合资成立世博阳光公司,我们的绿化队员工基本上分流到阳光公司来进行管理,这样既引进了技术、资金又引进了管理,整个的工作效益就显现出来了。
目前世博园股份公司完全按照上市公司的规范要求进行企业化运作。股东会、董事会、经营班子和监事会按照公司法运作,股东单位每年都能分红。世博会以后这几年,又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我们全面推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由于后续发展成效显著,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为世博园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的称号,国家旅游局也把我们确定为首批4A级风景旅游点,七年来,世博园每年平均接待游客180多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世博园已经成为了中央电视台的拍摄基地,先后有春节歌舞晚会在世博园艺术广场拍摄。北京电视台拍摄外国人才艺大赛也在世博园,上海的吉尼斯颁奖晚会和世界环球小姐中国赛区决赛也是在世博园举办的。昆明世博园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特色品牌和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经历了世博会七周年,看世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世博会的效应还能延续多久,是否会成为沉重的包袱?要承担起世博后续开发的重任,世博集团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将世博会原有的相关企业和实体组建成企业经营型的云南世博集团,并赋予了我们独立经营管理世博产业的权力,这标志着世博集团的后续发展工作全面展开。我们不仅盘活了世博园的场馆,还盘活了当时围绕世博会举行国宴的国宴厅,也就是江泽民同志宴请六个国家元首的宴会厅。开发了世博吉鑫宴舞,号称是世界上三大yuan舞之一,一边品尝民族风味,一边观赏民族风情,宴会厅可容纳近千名游客,有上百个演员进行展演,从南昭宴舞、七彩云霞到吉祥的祝福,规模宏大,形式新颖,受广大旅客的亲徕。我们还盘活了世博交易中心,当时理想的状态是各省区市来到世博会以后,可以开展商品交易,结果交易不起来,我们举办了几次世博汽车品牌展,颇受市场欢迎,现在已把它改造成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世博车市,搞得非常火爆,现在是云南省最有影响的车市之一。世博茶餐园用来办学也盘活了资产。从中国’99世博会的筹办,到建设永久世博园,到世博生态城的开发建设,再到世博新区的规划发展,世博集团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没有停歇过。从设立昆明世博园股份公司并规范运作成功上市,到重组公益性资产的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并实现企业化运作,再到整合并控股云南旅游产业集团,世博集团破解一个又一个世界难题、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勇气和能力始终卓然不凡。
世博集团的核心业务要在各个行业的细分市场中成为第一品牌。因此我们构建了以旅游、生态房地产、会展为主的产业体系,提出了打造城市运营商的战略定位,明确了一个核心、三个重点的产业发展思路。
一个核心:以世博园股份公司为主,以“观光景区+中央游憩区+休闲度假区 生态居住区”为产品定位,创建全新的产品模式和可持续开拓发展的产品结构,把以世博园为核心方圆19平方公里的区域建成融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景观为一体,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商务、居住等多种功能的世博新区,成为昆明市的市区绿岛、中央游憩区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一个重点:做强做大以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会展、会展文化传播为核心的产业。由于世博园后续发展搞得比较好,云南省政府又把十多亿的资产,有15万平方米的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交给我们管理,原来昆明国贸中心,就是历年举办昆交会的场馆。我们接手后,自筹3亿元资金扩建了新展馆、建设了云南大剧院,使建筑面积扩大到24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2万平方米,可搭建5500个标准展位,成了中国西部集展览、会议、商贸、信息、广告、餐饮、酒店、健身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最佳会展设施之一。我们改制设立了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实体,改变了政府投资建设会展场馆并由财政供养会展设施的模式。新的实体运作以来,体制理顺了、机制激活了,经营业绩不断提升,发展稳健、势头良好。会展中心已成功举办了14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世界马铃薯大会、世界烟草研讨暨展览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等展会。荣获“中国十大优秀会展中心”、“最佳会展场馆”等称号。
二个重点:我们投资2.55亿元控股了云南省目前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旅游集团??云南旅游产业集团,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建立起旅行社集群网络、覆盖省内主要旅游景区的客运网络以及主题公园和宾馆饭店集群,开发创新出一批优秀旅游产品,全面提升品牌优势和竞争实力,使之成为云南省最强、全国知名的旅游产业集团。
三个重点:创建一个与集团发展相匹配的投融资平台和渠道,我们通过资源整合,做实做强做大世博投资公司,拓宽投融资渠道,为集团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和效益支撑。
世博集团现在是已经具有30多亿元资产的企业集团,正在努力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建成云南的旅游会展行业的航空母舰。经过我们的努力,实施低成本扩张,甚至是跨越式发展,近期内能够达到100个亿资产的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世博经验对大规模的活动场地建设和后续利用的借鉴
’99世博会对昆明乃至整个云南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一个会议改变了一座城市”,借着世博会的东风,昆明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前了至少十年;靠着世博会的轰动效应,云南从一个鲜为外界知晓的中国边疆省份,一夜之间闻名并走红世界,省内一大批景区景点也因此而迅速驰名国际国内,云南旅游业得到迅猛的发展。世博会作为大规模的活动,它的场馆设施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应该说也存在着诸多的难题。归纳起来有几点经验值得借鉴和参考。
筹办中要充分考虑后续发展,不能重建设,轻使用。在建设和筹办中,应充分研究会展设施及相关产业的后续利用和发展问题。如昆明世博会的场馆建设,用于会议展览当时是可以的,但会议以后,转为主题公园的使用功能方面就有好多是不适应的,不少场馆出现闲置,或对旅游者缺乏吸引力,我们经过大量的策划和改扩建,投入1.5亿资金,费了不少工夫,取得了成效,因为会议展览和旅游经营就是不一样旅游景观的布局。整个交通设施的准备、旅游商品开发和旅游厕所的建设等等。我们国家大型活动中的场馆建设大多数有重建设、轻使用的弊端。如前几年北京举办的亚运会和许多城市的“节、会、展”,兴建的体育场和体育馆、歌舞剧院、博物馆、展览馆等,几乎都是建完后,除了赛事展示以外,如何考虑它的多功能使用这方面是比较滞后的。其实科学的方法是建设之前,就应当考虑好建设这些场馆今后怎样充分利用,以后靠什么来经营,来维持运转,以及如何考虑收回投资。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应当围绕各种开发利用的方案来设计和建设。因此,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将会在展会和竞赛后有一大批场馆及配套设施面临维护和利用问题。因此在建设之前必须做好今后开发利用的可行性方案论证,并且要提前做好策划。
明确投资体制,避免非理性投资。昆明世博会期间,很多酒店的投资方是国有企业,甚至是政府部门通过银行贷款来实现投资的,有些酒店就是政府部门“三产”的。各地举办会展需要建设大量的场馆设施这时都出现一个普遍问题,既然钱不是从自己的口袋里掏,赔起来似乎也不心疼。这成了非理性投资的产物,只是在会展举办前后,大量的客源带来了酒店业短暂的繁荣,掩盖了这种不理性。通常各地会、展、赛事的举办期间,客流量肯定是很多的,是不是按照最多的客流量来建宾馆和饭店,我们认为应当理性投资。昆明在筹办世博会之后,星级酒店就供过于求,出现了削价竞争等问题。因为一个城市所能承受和容纳的酒店数量,客观上取决于这个城市的规模、客源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不能盲目扩张。我记得美国在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就采取了用学校的场馆进行改造,来接待游客,我想接待旅游者可以采取很多种方式,一种可以把我们的大中学校利用起来,因为奥运会时间不长,通常在8月份左右,正是暑期,可以充分利用大学、中等学校的一些校舍、学生的宿舍改造,可以采取部分达到水准的居民社区,以民居接待。现在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准都提高了。当初团中央组织我们中国青年友好代表团访日,就是在日本友好人士的家里居住,他们像接待亲人一样亲切友好,甚至跟我们交流关于中日友谊方面的民间意见。民居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比当时住五星级宾馆印象要深。象北京奥运会宾馆饭店住不下,甚至可以考虑住在北京地区一些比较好的社区,生活条件比较好,居民只要经宾馆饭店一定的培训和给一定的经费补偿都可以接待客人,这也是缓解游客量高峰时期的一种形式。这样可以避免展赛以后,留下一片城市无法拆除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场馆建设应该从长计议,充分考虑综合效益。经过奥运会和世博会申办的竞争,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举办国际性活动是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契机,它除了能带动商贸和旅游发展外,还能够推动城市硬件和软件建设。这些推动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必须要有长远的目光和科学的思路, 体现科学的发展观。由于当时缺乏经验,昆明世博园不少地方还是按照“一次性消费”来进行规划设计和功能布局的,如国际室外展园,当时外国人认为你们就是半年,展会以后就拆掉了,没想到我们一留下来就是8年;还有企业展园的建设,当时都是比较短期,世博园在建设过程中,商业街是建在进了大门以后的左边一个坡地上,这并非是旅游的必经之地。世界上其他名园如好莱坞影城在进园前必经过一个商城,其中的很多场景别出心裁,有的是汽车从房顶开出了一半,有的是非常大的一个人头,有的是非常好看的霓虹灯造型,让你自觉不自觉地把钱掏出来。我去过美国、日本和香港的迪斯尼乐园,就是要经过一个集市,都有大量的能够吸引你购买的商品,好多都是精品,这样一来游客进园或出园都必须经过这么一个繁华的商业街。世博会以后,世博园作为主题公园改造保留,有些场馆和商业街的利用就面临新的问题,现在我们都要花钱进行改造,进行新的建设。
会议展览型功能要与旅游经营型功能结合。我们讲旅游离开文化将没有灵魂,文化离开旅游将会缺乏应有的价值。一般大型会展活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过去是统一的行政命令指挥,不惜人力大兵团作战,为达到目标不计成本,而今后持续发展的场馆设施,首先应成为按市场规律运行的企业,因此,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在会展活动后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转换,包括场馆设施的建设与经营管理。通常国际的大型会展活动的投资规模是汇集游客的流量来设计的,一般建的时候都要讲“地方特色,中国气派、世界一流”的水平,其气势和规模让中外游客叹为观止。然而,会展活动以后的后续利用和发展考虑得不够。因此,我认为在整个会议展览型和旅游经营型结合,一定要在开始的时候,就要从旅游经营型来考虑,要在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具有科技含量和参与性强的项目,始终保持对游客较强的吸引力,才能成为长远会展、旅游的重要场所。
大型国际会展赛等活动设施建设切忌赶工程,不按客观规律施工。经常遇到大型国际活动缺乏计划性,都是事到临头,上项目赶工程,经常出现所谓的“三边工程”(边设计、边审批、边施工),不计成本,不讲保养期,最终建设费用增加又不能保证工程质量,造成场馆不是下陷,就是漏雨,有的成危房,表面上完成了政治任务,实际上留下了很多后遗症。由于仓促建设,更谈不上场馆的后续利用与发展。
尽最大可能获得企业赞助的机会,使场馆设施不仅仅依赖于政府的资助。在建设大型会展活动的场馆设施时,主要的景点、庭阁和大型的演出,应该是可以得到国内国际企业的赞助。在世博园内,我们也有一些经验,世界上3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室外展园,我国34个省区市(含港澳地区、台湾民间建设)国内室外园和10多个企业室外展园得到了参展国家、国际组织和国内各省区市和企业的支持,例如:我们得到了云南红塔集团的支持,我们建了一个红塔苑,像建设银行给整个自动化门系统用了五年,赞助了几百万。中国人寿保险给我们做了很多铝合金指示牌、介绍栏,这样利用企业赞助的形式来建设我们的场馆。企业赞助活动国际上也盛行,美国的奥兰多迪斯尼乐园有一个造型特殊的大圆球,我一看就在想,这么大的圆球怎么参观,怎么展示?但进去之后就让你坐上自动牵引车,循环转,能够看到各式各样高科技的科学演变,非常震撼。最后转到底下走的时候,通道必经美国最大的电信公司许多新产品的展示。后来一了解,这么一个“球”,上亿资金的投入就是一个AT&T公司赞助的。它的音乐喷泉又是一家公司赞助的。再过去一看是可口可乐公司赞助的。因此文化设施有些是可以考虑怎么样不依赖于政府的资助。包括有些文化设施场馆。记得在云南的有些地方,云南大学的科技馆叫德龙馆,是美国的一位华人赞助的,另外那个逸夫图书馆是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赞助的,我们的文化设施可以采取请一些国际国内的企业赞助,从这个意义上说,得到国际国内企业赞助,将会增添大型会展活动的拓展性的营销能力,也是维护和发展重要的经费来源,对赞助企业来讲,树立企业的品牌,宣传企业新的产品将会相得益彰,名利双收。
几年来,云南世博集团建立起了一系列适应世博后续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并且初步完成了国企改革任务,正在积极寻找和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以上仅仅是对世博园整体保留并转为企业化运营的探索和实践。为其他地区尤其是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云南世博集团公司总经理 花泽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