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6时,进武汉四中操场跑步、练太极剑,已成为古田五路赵桂兵老人两年来的生活习惯。以前,他“跑月票”到中山公园晨练。全市百余所中小学校园体育场馆向市民开放,让不少市民有了就近锻炼的去处。
据市教育部门最新统计,目前150所对市 民开放体育场馆的中小学,两年来共接纳约200万人次进校健身。
全市有标准体育场地2573个,其中1924个属于教育系统,占总量的75%。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体育资源,更好地满足群众健身需求,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按照“政府主导,逐步推进,立足长远,注重成效”的思路,我市从2003年起进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经过几年努力,全市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规模不断扩大。在试点的基础上,武汉2006年将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列为政府为民所办10件实事之一。 首批开放40所学校,后又增加40所,继而东湖开发区和汉阳区先后将辖区所有中小学体育场馆向市民开放。
校园体育场馆向市民开放,并非是一个打开校门的简单问题。它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开放后谁保证校园安全?体育器材的损耗谁认?校内工作人员如何安排?这一系列现实问题都回避不了。
为此,政府及相关部门作了一些有益尝试。市民进入学校健身,实行实名登记和证件发放,公安部门安排“一校一警”,确保安全;街道、社区协助学校工作人员管理,减轻学校负担;各区文体局为学校添置体育设施,并负责检查管理与维护;市财政将专项经费纳入年度预算,按每年每校2万元的标准安排补贴资金,两年共投入300万元;少数运行成本高的体育场馆可适当收取管理费用。
中小学开放校园体育场馆不仅满足了广大普通市民的健身需求,也使社区的健身秧歌、腰鼓等群众文体团队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许多单位也利用学校场地设施开展各种有益的体育活动,如汉阳水务局在建港中学举办职工篮球赛,常青第一学校与社区居委会一起承办社区居民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赛和趣味运动会等,丰富了市民的文体生活。开放校园体育场馆,还为青少年提供了可靠的课外活动场所,为孩子们安全健康度假提供了保障。
2006年底,我市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就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对周边居民进行调查,市民的满意和比较满意率达到了95.72%,特别是困难人群、下岗职工对政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据市教育部门介绍,我市还将增加开放40所市级中小学。同时,探索武汉地区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办法和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