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周向红建议,各地在体育场馆经营中应引入市场化工具,满足不同人群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的不同需求,通过市场合理配置体育设施资源,不断开发运动健身项目和创新经营服务形式,在满足群众对体育健身需求、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确保国有资产因此保值增值。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体育热”在中国持续升温,但由于群众体育事业投入和资源规模的不足,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同时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特别是学校、企业体育设施利用率低,资源效益不高,制约着市民的体育活动,使得原本有限的场馆资源更显匮乏,短缺问题更加突出。
周向红说,在现行体制下,体育公共服务主要由体育事业单位承担,市场意识相对较低,大多数政府指令直接干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应对体育事业单位进行公司化或者社会化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直接办体育的行为,确实回归管理本位。体育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营管理实体。体育行政部门应逐步退出经营性体育产业,将所有体育经营领域面向社会开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形成有效的竞争局面。
据介绍,江苏省无锡市早在2005年就对体育事业实施了“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改革,成立了无锡市体育场馆和训练管理中心,履行政府出资人职责,管理所属国有资产。在此基础上,2008年该市又进一步实施了体育场馆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在此基础上,无锡市体育场馆和训练管理中心成立博威公司作为运作平台,将所属各体育场馆的经营权授予公司,实行契约化管理。在这种政府负责前期建设,企业负责后期经营管理的BCO模式(Build建设??Control控制??Operate运转)中,政府和公共体育场馆构建三层次管理模式,即体育场馆和训练管理中心?中间层公司??公共体育场馆的三层次管理模式,通过契约管理,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中心在国家法律框架下,通过制度管理,对中间层公司行使监管职能。中间层公司按照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在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中建立起责权利相统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具有生机活力的管理机制。采取该模式后,无锡主要的公共体育场馆资源以市场为取向得到了合理配置,在优先保证场馆公益性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运作为场馆经营带来最大的效益。在保证市场化运作的同时,为让改革的成果真正惠泽于百姓,该市主要体育场馆采取了众多利民惠民政策,充分体现了体育场馆的公益性。
如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其收费平均每小时在20元左右,与周围的城市,苏州、杭州等相比低了将近1/3。同时该公司为满足广大群众晨练的需求,还推出了游泳晨练年卡,每张卡价格1500元,平均每天消费不足4元。这对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已超过2万元的无锡市民来说,是相当平民化。此外,现代市场化工具的导入还有效转变了体育场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观念,促进其服务质量、服务能力的提升,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好评。
此外,专家建议应继续深化改革,在有效利用大型体育场馆的基础上,可充分发挥场馆的聚集、辐射、引导、布局作用,形成以场馆为核心体育产业带,构建包括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健身休闲、体育赛事运作、体育康复保健、健身咨询、中介、体育博彩娱乐等相关体育企业聚集的体育产业园区。而以此为基础,可以进一步构建包含体育、商业和住宅三大产业为支柱的中央体育区(CSD,或Central Sports District)。周向红说:“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城市现代、宜居的象征,不再是高楼林立、交通便捷、财富云集,而是这个城市体育馆商圈有多大,以及它能给不同文化提供交流与融合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