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近些年,黑龙江冰雪运动及冰雪体育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请您介绍一下黑龙江发展冰雪体育产业具备哪些优势?
郭铭玉:冬季是黑龙江最具鲜明特色的季节,滑冰、滑雪、冬泳、冰雪汽车拉力赛、雪地足球等已经成为我省最独特的冰雪体育产业项目,并在全国创出了品牌。
以滑雪为例,黑龙江共有规模性滑雪场近100个,遍布全省各个主要城市,雪道总长度超过18万延长米,小型滑雪场更是星罗棋布。
从1996年至今,滑雪运动在我省掀起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是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后,第二次是2005年我省申办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成功之后,滑雪爱好者人数迅猛增长,每年到我省滑雪人次已从1996年的不足2000发展到今天的超过300万。
大众滑雪运动的迅速兴起,有力拉动了滑雪场从设施到服务的提档升级。如亚布力滑雪场,由于承办大冬会赛事,改造后的亚布力滑雪场已成为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滑雪场,如今的亚布力滑雪场不仅是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和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训练基地,还将成为中国竞技体育夏季训练基地、全民健身基地、大中小学生户外活动基地、全国体育产业基地。
《中国经济周刊》:黑龙江如何借助这一优势为国家培养冬季竞技体育人才?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郭铭玉:黑龙江通过推广“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和实施冰雪体育长廊工程,及时发现体育人才。“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已开展了30个冬季,有5700多所各类学校加入,不仅提高了一代人的健康水平,也为黑龙江省和国家培养了大批冰雪体育运动人才。2008年,黑龙江省竞技体育获得北京奥运会冠军1个,亚军1个,1人次打破世界纪录,1人次打破奥运会纪录;获得世界冠军11个,短道速滑运动员王一人打破8项次世界纪录;参加第11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共获得金牌49枚。
为此,黑龙江省体育局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08年对我国体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单位,在全国10个受表彰的省份中,位列第二名。下一步,我省将在冬季体育项目上,为国家实现夏季项目和冬季项目共同提高作贡献。据预测,2010年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运动员,将有近80%来自黑龙江。
拟申办冬奥会
《中国经济周刊》:借大冬会契机,黑龙江省体育局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障黑龙江冰雪体育产业步入良性态势?
郭铭玉:黑龙江省体育局将积极协同各相关部门制定冰雪体育产业振兴规划,形成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指导、规范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并将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纳入全省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冰雪体育产业发展思路、目标和要求,提升冰雪体育产业的地位。
冰雪体育产业可以带动建筑、机械、通讯、信息、环保、交通、旅游、餐饮、娱乐、广告、会展等大批产业的兴盛。将冰雪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紧密结合,形成产业链,做到良性运行,推动冰雪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以举办大冬会和国际、国内高水平冬季赛事为契机,发挥综合性体育赛事对区域经济、文化、体育、旅游和商贸发展的独到推动作用,把大冬会建设的比赛设施、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作为冰雪体育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支撑,推动冰雪体育旅游、冰雪体育休闲、冰雪体育娱乐项目的大发展。
积极申办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和中国国际冬季体育用品博览会,同时,我们也在考虑申办冬奥会及世界最高水平冬季单项比赛,形成冰雪体育产业与会展业的协调发展,以此来扩大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的影响力。争取从冰雪体育休闲角度,使亚布力滑雪场和黑龙江省冰上训练基地成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同时,我们也积极鼓励多元化冰雪体育产业投资形式,借鉴冰雪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体育旅游等方面开展双边合作交流,实行政府、企业和个人多元投资和经营的方式,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国际投资合作和技术合作。加大冰雪体育旅游的开发力度,建设进入冰雪体育旅游区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区内必备的基础设施,使我省冰雪体育产业做到高起点,高水平,并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创新经营方式,实现在硬件与软件上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