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农运会将于2012年在我市举办,这是我省建国以来承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赛事体育场馆、新闻中心和运动员村建设用地,涉及宛城、卧龙两区的3个办事处(乡)、6个居委会(村)、28个居民小组,共1873户、5500余人,需拆迁用地面积3500亩,拆除地面建筑近40万平方米。这次拆迁是打好农运会攻坚战的首战之役,标志着农运会工作由战略谋划向战略实施的重大转移。
能否首战告捷,事关农运会成败,备受全市上下瞩目。自2009年11月25日市区两级拆迁指挥部启动工作以来,仅用30天时间,就基本完成拆迁任务,实现了高效拆迁、和谐拆迁、安全拆迁,创造了新的“南阳速度”。首战告捷,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上下办好农运会的信心和士气,再一次证明南阳人能干事、干成大事、干成难事,也为我们留下了诸多重要启示:
一、大员上前、部门联动是确保拆迁成功的坚强保证
这次拆迁之所以拆出了效率、拆出了和谐,主要得益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得益于市区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得益于集中优势兵力打硬仗、整合多方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七届全国农运会筹办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四大工程”之一来抓,明确要求举全市之力,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农运会。成立了由市委书记黄兴维任总顾问、市长穆为民为主任的高规格筹委会,他们多次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亲自主持制订具体的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明确提出要让利于民、和谐拆迁,为拆迁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遵循。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孙丰年作为拆迁工作的具体指挥员,既挂帅,又出征,多次召开协调会、现场办公会,征求方方面面意见,研究制订各种预案,深入一线督促工作,面对面解决实际问题。市委常委、秘书长原永胜在中央党校学习,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赶回拆迁现场,查进度,解难题,协调有关事宜。宛城、卧龙两区抽调20多名处级干部,200多名科级干部,在一线组成3个分指挥部,对20多个工作队明确责任,实行市区领导包办事处,办事处领导包居委会、村组,居委会、村组干部包户,一级抓一级,全天候盯在一线,对群众有问必答,有疑必释,有难必帮。市财政局、建委、拆迁中心、纪委分别组建资金保障组、拆迁安置组、督促检查组等入驻现场协助工作,南阳电视台、电台、报社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及时报道先进典型,大力营造舆论氛围。与此同时,各级还建立了目标责任制、进度日报制、督促检查制、问题解决机制和控违与拆迁互动机制,实行了问责制,由纪检、监察局牵头,对工作拖拉、行动不力的进行责任追究。由此,形成了“四级干部(市、区、乡、居委会)齐参战,不分一线和二线,三大战区比进度”的生动局面。实践证明:领导就是带领、引导,领导重视,大员上前,就能激发潜力、催生动力。无论干什么事情,领导既挂帅,又出征,遇到棘手问题不回避,亲力亲为,咬紧不放,一抓到底,就会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带动力和群体效应,广大干部群众就会受感染、受鼓舞,变压力为动力,很多现实的困难就会在群策群力中迎刃而解,发展的步伐就会在戮力同心中提速加快。
二、以人为本、造福于民是确保拆迁成功的坚实基础
时代在变化,城市在变化,但万事民为先的原则不能变。作为一个城市而言,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祉,让市民的幸福感与城市化同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市委、市政府一开始就把拆迁工作摆到政治和民生的高度来看待,把着眼点放在解决现阶段城市问题、造福于民上。无论是出台政策,还是动迁安置,始终做到换位思考,最大限度地让群众受惠得利。只要有利于民生改善,政策可以放宽,方法可以灵活,既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居有所,又让他们能就业、能养老、能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在补偿政策上,按照“就高不就低,就宽不就窄”的原则,结合两区实际出台了宛政73号、88号文件,规定被拆迁房屋补偿标准每平方米810元,安置房置换标准每人40平方米,安置房建成前发给每人每月租房补贴120元,地面附属物和青禾补偿费每亩2.2万元,均创我市公益性拆迁补偿政策的新高,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拆迁群众的利益。在激励措施上,对限定时段提前搬迁、按时搬迁的征迁户给予差别奖励;对提前搬迁的还可以优先选择安置房;对没有违法建筑、容积率低的给予奖励;对违法乱建和阻挠、拖延搬迁的,给予经济处罚和依法处理等。有力的奖惩措施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发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三大征迁区域均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搬迁工作。在安置办法上,按照就近的原则建设居民安置房,充分考虑拆迁居民的生存发展、传统习俗,尽可能保持原有的生活圈,尊重其地缘归属感;对拆迁用地预留7%的面积归拆迁户集体所有,可以建专业市场或入股作为村民收入;对征迁村民率先实行城市养老保险,公益岗位优先安置征迁居民等,在生产生活、就医就学、低保救助等六个方面推出了30多项保障措施,让拆迁居民充分享受城市化带来的发展成果,从根本上解决其后顾之忧。对孤老、残疾、弱智、重病患者等群众提供多种人性化关怀,帮助联系周转房,组织义务搬家,代办拆迁安置手续,对已搬走的进行亲情回访等,切实保障他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事实反复告诉我们,群众最可亲、群众最可敬、群众最可爱。只要我们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理解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做出的巨大牺牲,充分理解他们“故土难舍”的朴素情怀,把群众当亲人,带着感情做工作,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真心实意为他们服务,就能赢得群众的广泛理解和坚定支持。在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的征途上,我们的动力在哪里?智慧的源泉、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哪里?仍然在人民群众之中。只要有了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理解和信任,许多问题就不成问题,再大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三、敢于攻坚、真抓实干是确保拆迁成功的重要环节
拆迁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素有“天下第一难”之称。这次拆迁是南阳历史上一次性拆迁规模最大、任务最重、时间最紧的大拆迁,拆迁对象地处城乡接合部,居民结构复杂,各种社会矛盾、利益交织,其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正因其难,才更显示出全市广大干部队伍是一支能打大仗、能打硬仗的队伍,是一支信得过、靠得住、冲得上、打得赢的队伍。事非经过不知难。在拆迁过程中,他们承受了时间紧、任务重的多重压力,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许多短时间难以办成的事,在与时间赛跑的拼抢中办成了;许多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靠敢于攻坚的意志、作风、拼劲拿下了。宛城、卧龙两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把拆迁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强化责任,明确分工,真正做到每个环节都有人抓,每个问题都有人管,一环扣一环,环环不脱节。各拆迁办实行“一线工作法”,都把办公室设在村,工作重点放在户,做到调查研究在一线、现场办公在一线、解难释疑在一线,达到入户率、见面率、争取理解率“三个百分之百”。参战人员不顾天气寒冷,坚持“白+黑”、“5+2”、“三班倒”工作法,抢时间、赶进展、保质量,全身心投入工作,靠高度的责任心和顽强的作风,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攻破了一个个“老大难”问题。他们有的忍受着极个别人的冷嘲热讽、百般刁难,仍笑脸面对群众,苦口婆心做工作;有的轻伤不下火线,晚上输液,白天照样干。宛城区常务副区长李培彦、区委办主任孟庆剑以指挥部为家,住办公室吃工作餐,一天24小时紧盯拆迁现场,抓落实,促进度,解难题;仲景街道泥营社区支书刘宪,在群众出现乱搭乱建苗头时,在全村响亮提出“向我看齐”,他家的旧宅没抢建一砖一瓦,该村40户居民以他为榜样,没有一户抢建。七里园乡白塔村支书张云海顶着外来威胁、恐吓,坚持做好家族工作,第一个搬迁。正是靠这一支作风过硬、善打硬仗的干部队伍,使“天下第一难”变得不再难,使首战之役这场硬仗打出了气势,打出了风采。实践证明,无论干什么事情,天上不会掉下来馅饼,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只要每一个党员干部都抱着对南阳发展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正视矛盾、直面困难、勇于担当,敢于在困难面前亮剑,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要大力弘扬敢于碰硬、敢于担当的精神,对认准的事情咬住不放,沉下心来,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落实,一场硬仗一场硬仗去打,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见成效不撒手,就一定能把南阳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阳光操作、公开公正是确保拆迁成功的有效之举
拆迁工作之所以难,难就难在各种利益关系的解决上。而阳光操作是最有效的良药。在农运会场馆用地的整个拆迁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严格实行“四公开三监督”制度,把拆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贯穿始终。“四公开”即公开拆迁区域建设方案,让群众明白为什么迁;公开拆迁安置方式,让群众明白怎样迁;公开房屋补偿标准,让群众明白怎么补;公开拆迁房丈量结果,让群众明白是否一把尺子量到底。“三监督”即通过严明纪律,加强拆迁工作人员内部监督;设立举报箱、接待岗,方便群众监督;以开放的方式核算补偿款,引入公证监督。同时,市纪委专门派出工作组,常驻拆迁工地,全天候接受群众举报,发现问题随时随地处理。透明开放的拆迁举措,还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还政府一个公道。整个拆迁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违背政策、损坏群众利益的行为,没有发生一起徇私舞弊、优亲厚友的现象,没有发生一起大规模上访事件。群众的气顺了,干部的工作也好做了,许多群众在认真算好“旧院变新楼的经济账、农民变市民的提升账、村庄变城市的环境账”后,理解了市委、市政府的良苦用心,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前景,加快了搬迁的节奏。钓鱼台、泥营、白塔等村纷纷要求提前丈量宅院,提前搬出旧宅,30天的工作目标20天就完成了。钓鱼台村一个征迁户搬迁前主动要求把老宅中一棵100多年的皂荚树捐给新建体育馆。实践再次告诉我们,公开公正就能得到群众拥护,阳光操作就能得到群众信服。再复杂的问题,一公开就透明,一透明就简单。阳光操作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不管干什么事情,只要不藏不掖、不捂不盖,群众就能主动接受和配合,工作也容易打开局面。只要我们坚持好这一工作方法,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就能调动全市上上下下的积极性,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开创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建设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