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记者/)占地面积30.7公顷、能同时容纳3.3万人观看比赛、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而兴建的深圳湾体育中心(以下简称体育中心)将于明年上半年建成。昨日,深圳市交委出台深圳湾体育中心交通规划方案,现公开征求市民意见,市民可登录市交通运输委网站(http://www.sztb.gov.cn),也可通过电子邮箱(szjtghzx@163.com)、电话(83168616)提出意见或建议。
后海中心区未来将建“五横三纵”道路网
据介绍,体育中心位于南山区后海中心区、滨海大道与沙河西路交界处,主要由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部分组成,是集全民健身、旅游休闲、商贸博览为一体的大型综合设施,能同时容纳3.3万人同时观看比赛,预计2011年上半年建成。大运会后,体育中心将面向公众开放,届时不仅将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场所,也是深圳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和活动的重要场地,人流集散量比较大,举办大型活动时高峰期交通需求比较大,不仅对周边交通设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而且将会给周边道路交通运行带来较大压力。而未来后海中心区办公、商业、文化、体育设施高度集聚,随着片区的快速建设发展,区域整体交通出行需求将大幅增加。
由于受用地及道路条件限制,需要通过对体育中心周边交通设施进行合理布局,优化内外交通组织等措施,以提升交通设施服务水平,营造区域安全、高效、以人为本的交通环境,充分发挥深圳湾体育中心投入运营后的社会效益。为此,深圳市交通运输委根据市政府2009(517号)会议纪要精神,依据机构改革后的职责,组织编制了《深圳湾体育中心交通规划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目前,《方案》已征求各部门意见,并通过了专家审查。
据介绍,体育中心主体建设方面,共5层(含地下一层),约3000个车位,其中地下一层约1600个,地面层约1400个。交通组织方面,车行交通主要集中于地下一层与地面层,人流主要集中于地面二至四层。在体育中心南侧海德三道和北侧滨海大道分别设置两个车辆主出入口进出停车场,科苑路设置一个辅助出入口,另在海德三道和科苑路设置了两个应急出入口。此外,还设置一座跨滨海大道和两座跨海德三道的人行天桥与项目二层平台衔接,供人流进出使用。
《方案》统筹考虑人流需求和周边交通设施布局等情况,根据‘功能分区、分工有序、集约布局、科学统筹’的原则,以达到保障体育中心正常运营服务水平,减轻对周边交通干扰的目标。后海中心区未来将建成‘五横三纵’功能完善的骨干道路网络,并逐步形成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有轨电车、观光轻轨等多模式、一体化、立体式的交通系统,其中轨道2号线、11号线和15号线途经该区域,共设置4座站点。
设置四对公交站点
《方案》针对体育中心交通需求特性,建立了“轨道交通 常规公交 团体巴士”为主体,“出租车 社会车辆”为补充的交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体育中心高峰期公共交通大运量的交通集散优势,主要措施包括:
综合考虑体育中心内部出入口布局及人行天桥位置,分别在滨海大道、海德三道、登良路等周边道路共设置了四对公交站点,每个站点均布置了两个停靠位,以保证市民能快速、便捷地到达体育中心;
为保障举办大型活动时客流的快速疏散,在体育中心地面停车场预留了公交车辆及团体巴士临时蓄车场地;
为充分发挥体育中心高峰期轨道交通疏散优势,规划方案在体育中心西南角下沉广场预留了3处地下人行通道接口,与轨道2号线、11号线以及15号线站点衔接,建立体育中心与轨道站点间便捷、安全的人行交通联系;
在体育中心内部预留出租车上落客区,方便乘客出行,并避免出租车上落客对海德三道的交通干扰,同时还在滨海大道辅道设置了六个专用泊位的港湾式出租车上落客站,提升高峰期出租车整体交通服务水平。
天桥与配套交通设施无缝衔接
结合体育中心设施布局,《方案》提出了“人行在二至四层,车行在地下和地面层”,人、车相对分离的交通组织构想。加强了体育中心人行天桥与配套交通设施的一体化衔接,公交停靠站及出租车上落客站尽量临近3座人行天桥布设,引导人流通过人行天桥快速、安全到离。为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快速集散作用,规划还预留了地下人行通道与周边轨道站点衔接,从而实现人流与地面车行交通的相对分离。
《方案》对体育中心出入口功能定位进行了细化,明确滨海大道和海德三道出入口为主出入口,调整科苑路应急出入口为日常辅助出入口,并对主要机动车出入口进行了渠化设计,有效提高了交通服务水平。
为满足体育中心的交通需求,滨海大道辅道南侧拓宽一个车道,海德三道升级为双向六车道,对交通组织进行优化,并完善了相应的配套交通管理设施,提升了道路整体交通运行效率。
|